中国画发展演进的历史沿革既有自然生成的规律,更是文化传承的必然结果。历代不同艺术流派、风格语言的产生不仅是借鉴前人的笔墨经验,而且是个体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逐步形成的,它不可能一蹴而就。每一次变革,既与前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给后人以影响,流衍不息,人们在回望中拓展,循环往复而温故知新,使传统不断的丰富、发展和完善。
在当今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传统学科的中国画也面临着新的思考与挑战。传统中国画的笔墨师承和口口相传是否可以被取代?实践证明,教学示范和课徒画稿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已经成为今天中国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构成综合教学思考中相辅相成且格局互补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学生本科学习阶段,使其在主观上认清优秀传统笔墨的实质,扎实基础,以求传承创新。
中国画教学无法绕开言传身教的笔墨示范,而示范教学又无法脱离临摹物象及内心世界创作的渴求。无论临摹、写生、创作都包含了课徒示范教学直观感受下的接纳意义,使中国画教学变得更为直接、生动和鲜活,而非单一抽象的“语言”表述,僵化地变理论为实践、或两者并举而不偏废。传统意义上的课徒画稿其本意是让初学者从临摹入手。那些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的中国画基础画稿(如《芥子园画谱》)为后来的学习者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教材范本。“初学欲知笔墨,需临摹古人。古人笔墨,规矩方圆之至也。”在信息广博的今天,大量的画册、文献资料,以及仿真复制可以提供学习者临摹和借鉴,但课徒画稿的步骤解构、笔墨分析仍然有着它特殊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古往今来,优秀课徒画稿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二十一世纪,我们更应该以传统的价值命题来强调传统,重视临摹和师承。“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中国画的妙道即在于此,课徒的妙道亦在于此。
西安美术学院在六十五周年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名师课徒手稿、技法画谱、文献研究和理论读本。本次展出的是邱石冥、叶访樵、郑乃珖三位先生的课徒画稿。这些丰厚的教学资源倾注了教师的心血,从而成为我们今天文脉相承的中国画教学的永久财富。这些珍贵的教材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了解和掌握要领。这些课徒画稿系统周密、分解详尽、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使中国画初学者直入堂奥。为以后的中国画学习辟出了一条捷径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