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如果以现存载体看,可分为甲金时代(商周时期)、碑石时代(秦至唐)和纸素时代(宋代至今)。古典时期篆书、隶属、 行书、草书皆创制于碑石时代,碑帖因而成为古代书法家、收藏家学书津梁与家藏秘宝。在照像制版,印刷技术未臻发达之前,举凡 史实政令、颂词铭文、诗赋书画等名人墨迹,存有很多碑文,既是珍贵的史料,又是书范本。因此碑帖对于研究历史及文字演变等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为了让西安美术学院的广大师生以及喜爱传统书法艺术的人们一窥古代书法之真容,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特邀陕西省收藏家协会古籍碑帖专业委员会举办《石墨镌华--2016古代碑帖大展》,涵盖了从秦《石鼓文》到唐代柳公权《玄秘塔碑》等秦到唐之间的碑石、墓志、造像碑、刻经、画像石等古代碑刻拓本136件,以明清旧拓为主,拓本形式包括立轴、手卷、裱本等。2016年4月11日,139件古代金石名品的旧拓佳本汇集在西安美术学院博物馆,规模之大、品类之盛,为百年以来三秦艺坛所未见。生生不息、高潮迭起的中国书法史终立体而鲜活地铺展于大家面前。
东汉《封龙山颂》清拓立轴,此本第十三行“穑民用章”之“章”字未损,应为初拓。宗鸣安收藏。
延熹七年(164年)立于河北元氏封龙山。碑高166厘米。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为元氏知县刘宝楠访得。气魄雄伟,书法方正古健,点划之中有篆籀之意,粗犷俊朗,有独特的阳刚之美。碑已毁。
东汉《曹全碑》清拓裱本,此为清同治光绪本。陈根远收藏。
中平二年(185年)立。明万历年(1573~1620年)出土于陕西合阳莘里村。1956年移存西安碑林。碑高272厘米。曹全在灵帝光和六年(183年)举孝廉,任郎中。曾随军征疏勒,有战功。后转合阳令。此碑石质坚润,刻刊精良,为汉碑中保存最为完好者。其书更被推为汉隶典丽婉通一路的代表作。
西晋《石尠墓志》初拓裱本,此拓为周进请拓工谭荣九用宋纸槌拓,周进题签。有徐无闻长跋。黄永年、黄寿成递藏。
西晋永嘉二年(308)刻,原石高46厘米,宽22.5厘米。存文27行480字。1919年出土于河南洛阳城北马坡村。曾归周进(季木)收藏。此墓志四面刊刻,正背两面刊刻石尠生平事迹,两侧面分刻其夫人与子女之籍贯、姓氏及履历。是墓志中难得的精品。
隋《陈叔毅修孔子庙碑》清拓立轴,陆三强收藏。
大业七年(611年)刻。高214厘米。仲孝俊撰文,记述曲阜县令陈叔毅维修孔庙事。曲阜县令陈叔毅,陈武帝霸先之孙、宣帝陈顼之子,未受封而陈亡。入隋后,被授为曲阜县令。莅任后维修孔庙,刻碑记事。
三国《三体石经》民国拓立轴,此拓有茹欲立、党晴梵、薛定夫、张寒杉、商承祚等名家长跋。刘昆收藏。
中国古代先后7次大规模刻经,其中三国魏三体后经是继东汉《熹平石经》(175~183年刻)后,第二次刻经。241年立。因用古文、篆书、隶书同刊一碑而得名。原立于魏都洛阳南郊太学讲堂西侧(今河南偃师县佃庄乡)。当时刻了《尚书》《春秋》2经,共28碑。碑石为平顶长方形、高近2米。其隶书规矩谨严,乃汉魏隶书标准体。古文随体诘离,仍存蝌蚪遗意,小篆铁划很钩,爽利洒脱,为后世艳称。
北魏《龙门四品》清拓裱本,李欣宇收藏。
北魏时期士大夫阶层崇尚开凿造像,并附刻造像题记,为生者或亡人祈福。在这众多龙门题记中几经选择,集结北魏精品二十件,称《龙门二十品》,其中的《孙秋生造像记》《始平公造像记》《杨大眼造像记》《魏灵藏造像记》四件字数多,书法水准高,又被奉为《龙门四品》,字体方劲雄奇。
东汉《汉冀州从事冯君碑》初拓立轴,熊双平收藏。
2004年出土于河南孟津。碑残,仅存中穿孔以上的上半截。残高102厘米。碑额阴刻隶书“冀州从事冯君碑”七字,碑额、碑文残存共计199字。
北魏《比丘法雅等一千人造九级浮图碑》民国拓镜心,潘登峰收藏。
立于正始元年(504年)正月。拓本高153厘米。民国七年(1918年)发掘出土于河南汲县以北二十里周家湾田野,后移入城内县前街图书馆内。书法精严,尤为茂密。文革中被红卫兵砸毁。
李邕《麓山寺碑》清拓裱本,张鉴宇收藏。
开元十八年(730年)立,李邕撰文并书。存长沙市岳麓山岳麓书院。碑高272厘米,现存1000余字。碑文叙述自晋泰始年间建寺至唐立碑时,麓山寺的沿革以及历代传教的情况。词章华丽,书法雄健,刻艺精湛。有“三绝碑”之称。是长沙市尚存最早、价值最高的碑刻。李邕(687~747年)善书,取法二王(羲之、献之)而有所创造。
《大雅集王羲之书兴福寺碑》清拓裱本,此清代乾隆拓本,张建平收藏。
唐代,继怀仁集王羲之行书而成“圣教序”后,开元九年(721年),僧人大雅又集王羲之行书刻成此《兴福寺碑》。 明万历年间,碑于西安南城濠出土。因仅存下半截(残高80厘米),故称“半截碑”。现存西安碑林。此碑书法流畅,颇具古淡之趣,因而被历代书家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