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大约形成于19世纪中叶,当时上海成为近代中国经济、文化中心,吸引了各地画家云集沪上,逐渐形成“海派”。当时寓居上海的名画家有虚谷、赵之谦、任熊、任熏、任颐、吴昌硕等人,他们大都平民出身,以卖画为业,创作题材丰富,画面清新通俗,深受平民阶层的欢迎。上海的开埠,引发生活的多元性,包括商业的频繁使上海成为中国的活动特区,人民的生活也随着商业兴趣,而有更广泛的视野,商贾与士绅交往之间,绘画与书法的赠酬,是极为现实性的礼品,典雅适宜,这也间接促成上海地区艺术活动的蓬勃发展。所以说上海的画风已接近职业性、专业性,上海地区的繁荣,成为此风气的催发者。
上海地区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包括了政治的涉入,被划入外国商人的港口。本身传统文化的承继(如扬州画派的存留),传统人文精神的继承,以及画面中的吉祥隐喻、道德寄喻、理想祈求等的表现,甚至偏向具有“情绪”性的创作(如喜怒哀乐为内涵),造成了“海派”大都以花鸟画为主的主因。
“海派”中国画上承唐宋传统技艺,吸取明清陈淳(白阳)、徐渭(青藤)、陈洪绶(老莲)、八大山人、石涛和“扬州八怪”等诸家之长,又受清代金石学的影响,潇洒放纵,又雄厚古朴。画技上借鉴民间与西洋绘画艺术,对传统中国画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作品体现时代生活气息,在“正统派”外别树一帜,融贯中西,独成一派。
就“海派”绘画内容来说,花鸟画最多,其次为人物,再次山水,再为杂项题材。“海派”绘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能破格创新,流派自由,个性鲜明;重品学修养,和民间艺术联系深,达到雅俗共赏;善于借鉴吸收外来艺术;作品颇具象征性,讲究内涵充实,造型色彩华美而兼具实用性与现实性。正因为如此,“海派”绘画形成了笔墨、风格的既统一又多样,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壮观。
丹青溢美感,造化收毫端,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将于2015年10月9日,举办院藏“海派”作品陈列展。